丁香油,中药的名字。是桃金娘科紫丁香的干燥花蕾蒸馏得到的挥发油。在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具有暖胃降逆、温肾止痛的功效。常用于胃寒、胀气、呃逆、吐血、关节痛、绞痛、口臭、牙痛。
中文名
丁香的油味导致归经。
苦、甜、辣。脾、胃、肾经的毒性
无毒药材分类
工厂目录
对人体效果
相关资料
植物形态
植物资料
功能
暖胃降逆,温肾止痛。
疗法
感冒胃痛、呃逆、吐血、关节痛、绞痛、口臭、牙痛。
剂量
内服:滴少许入汤剂或酒饮。外用:涂抹适量。
需要注意的事项
实火和阴虚火旺者禁用。
药理作用
1、促进消化;
2.疼痛缓解;
3.抑菌作用;
4.静脉注射丁香酚具有麻醉、降血压、抑制呼吸和抗惊厥作用;
5.它可以麻痹或杀死蛔虫。
相关讨论
丁香油有很强的香味,有很强的温散力。
1.朱穆:“丁香油可以治瘰疬,还可以当核膏。取其香,直行经络,使其散化耳郁。”(《纲目拾遗》引用《祝穆试效方》)
2、赵学敏:“丁香油,通窍,散寒,力比丁香快。”(《纲目拾遗》 )
00-1010相关兼容性
1.胃寒、呃逆、呕吐的治疗:用丁香油擦痈。(《纲目拾遗》银金皇家广场)
2、治胃寒痛:在汤剂中滴入少许丁香油,或配以好酒饮用,或在脐痛处涂抹丁香油。(《纲目拾遗》 )
3、暖腹、除腹泻:丁香油涂暖脐贴。(《纲目拾遗》 )
4、散:丁香油涂脐。(《纲目拾遗》 )
5、治痛:丁香油擦痛。(《纲目拾遗》银金皇家广场)
6、治口臭:丁香油牙。(《纲目拾遗》 )
7.蟹毒解毒:丁香油一滴,姜汤送服。(《纲目拾遗》 )
8.治疗虫蛀性牙痛(非炎症性牙痛):丁香油少许,蘸小棉球,嵌入虫洞。(《中药大辞典》 )
00-1010药材性质
本品为淡黄色或无色澄清油状物质,具有丁香的特殊香气。暴露在空气中或存放时间长了,会逐渐变厚,变成棕黄色。不溶于水,易溶于乙醇、乙醚或冰醋酸。相对密度为1.038-1.060。
对人体效果
植物种
桃金娘科紫丁香。
形态特征
常绿乔木,高达10米。叶对生,叶柄明显;叶片长圆形或长圆形倒卵形,长5-10厘米,宽2.5-5厘米,先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狭窄,常平展成柄,全缘。花芳香,形成顶生的聚伞圆锥花序;花萼厚,先绿后紫,长管状,先端4裂,三角形裂片;花冠白色,略带紫色,短管v形,4裂;雄蕊多数,花药纵向开裂;子房在下部,与萼筒合生,厚花柱,不明显柱头。浆果红棕色,长方形,长1-1.5厘米,直径5-8毫米,顶端有宿存萼片,种子长方形。
配送区域
在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均有栽培。原产于马来群岛和非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