菊花

zhonyao 可药用植物 2022-06-27 20:32 1030

菊花,中药的名字。它是菊花的干花头。菊科植物。具有疏风清热、平肝潜阳、清肝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效。主治:风热感冒、初热病、肝阳眩晕、肝风过盛、目赤视物模糊、疮痈肿毒。

中文名

菊花的拉丁名

菊花别名

菊花、日精、女杰、菊花、女主、更生、周莹、傅延年、殷诚、洋甘菊、珍菊、金晶、金瑞有其性味和归经。

辣、甜、苦,微寒;归属于肺经和肝经的药物分类

植物医疗保险的种类

医疗保险(菊花)目录

对人体效果

相关资料

采摘方法及加工

保存方法

植物形态

植物资料

00-1010功能

疏散风热,平肝阳,清肝明目,清热解毒。

疗法

1.风热感冒,热病发作:此味辛辣疏散,体轻表里,气清浮,微寒清热,功能通过风热疏散肺气,但散表邪之力不强。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,或发热、头痛、咳嗽等症状。当温病初起,温病邪侵肺。

2.肝阳眩晕,肝风证:本品性寒,入肝经,能清肝热,平肝阳。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、肝火上炎、肝经热、极热引起的头痛、头晕、头痛。

3.目赤目暗:本品辛苦,微寒清热,入肝经。既能散肝经风热,又能清肝明目。故可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,或肝火上炎,肝肾精血亏虚,失养,目赤视物模糊。

4、疮痈肿毒:此味苦微寒,能清热解毒,可用于治疗疮痈肿毒。

剂量

内服:煎服,5-9克。

禁忌

中西药配伍禁忌:不宜与镇静剂、麻醉剂、降压药等合用剂量过大。

需要注意的事项

不清楚。

化学成分

本品含挥发油,如冰片、樟脑、菊油环酮等。此外,还含有菊苷、腺嘌呤、胆碱、黄酮、水苏碱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维生素E、氨基酸和刺槐素等。

药理作用

菊花水浸或煎煮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各种致病菌、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。它还能抑制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。菊花制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、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、增加心肌耗氧量、降低血压、缩短凝血时间、解热、抗炎和镇静的作用。

相关讨论

1.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主症头晕,肿痛,目欲脱,泪欲出,皮筋死,风湿关节痛恶,血气有益。”

2、《用药心法》:“去敷面膜,提高视力。”

3、《本草纲目拾遗》:“专治阳穴。治风头,解酒疔疮。”“黄茶菊花,明目祛风,搜肝气,治头晕,益血润燥,入血分;茶菊花,通肺气,止咳,清三焦降火,治肌热,入气。”

对人体效果

相关资料

1.治疗风热感冒,或温邪犯肺,发热,头痛,咳嗽等。温病初起,宜与性质功能相近的桑叶同用,常与连翘、薄荷、桔梗等配伍。如桑菊银(《温病条辨》)。

2.治肝阳上亢、头痛眩晕,常与石决明、珍珠母、白勺等平肝潜阳药同用。治肝火上炎、肝经亢盛、风热眩晕头痛,可与焦玲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、焦玲钩藤汤等清肝熄风药同用。

3.来治疗这个年代

1.菊花配枸杞:菊花善疏散风热,清肝明目;枸杞好补肝肾,明目。两药合用,既能滋养肝肾精血,又能清化实火,具有补下清上的作用。常用于治疗肝肾亏虚、虚火扰乱所致的头痛、头晕、视物模糊等症。

2.菊花配川芎和石膏:菊花和川芎都可以祛风止痛,菊花能入肝分气,还能清热;熊入肝经,分血,能活血;石膏味甘,性寒,善清上焦气,分邪热。三味药合用,有清热祛风止痛的功效。常用于治疗风热发作或肝火失调引起的头痛、头晕、目赤、肿痛等症。

3.菊花配金银花:两味药都有疏风清热、清热解毒的作用。如果两者搭配,对疏风清热、清热解毒更有效。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、初热病、疔疮肿毒。

4、菊花配黑芝麻:菊花擅长平肝、清肝、明目;黑芝麻擅长养阴补血肝肾。两者结合具有滋阴明目的作用。常用于治疗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。

、视物昏花。

5、菊花配天麻:菊花能平肝清肝;天麻能平抑肝阳、息风止痉。二者相合,平肝清肝、息风止痉。常用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及肝风内动所致的四肢抽搐。

6、菊花配僵蚕:菊花善于疏散风热,兼能清肝;僵蚕善于祛风散热,化痰散结。二药相合,有疏风散热,消肿散结之功。常用于风热上壅所致的咽喉肿痛。

7、菊花配细辛:二药皆有祛风止痛之功。菊花辛凉,兼能清热平肝;细辛辛温,又能散寒止痛。二者配伍,寒热同用,相反相成,共奏祛风散热,解表止痛之效。常用治外感风邪或外感风热所致之头痛、顽固性头痛以及头风等。

鉴别用药

1、黄菊花与白菊花:菊花有黄菊花、白菊花之分,一般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,平肝、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。

2、桑叶与菊花:桑叶与菊花皆味甘苦、性寒凉,归肺、肝经。都能疏散风热,平抑肝阳,清肝明目。同用可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,发热、微恶风寒、头痛、咳嗽:肝阳上亢,头痛眩晕;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,以及肝肾不足,目暗昏花。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,又善于凊肺润燥,并能凉血止血,也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,咳嗽痰少,色黄而黏稠,或干咳少痰,咽痒,血热妄行的咳血、吐血、衄血等。菊花平肝、清肝明目之力较强,又能清热解毒,也可用于疮痈肿毒。

3、菊花与夏枯草: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,治肝火目赤肿痛及肝阳眩晕头痛。然菊花味辛甘苦,微寒质轻,兼入肺经,为辛凉解表药,不仅能疏散风热,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,而且兼益肝阴,清热解毒,可疗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及疔疮肿毒。夏枯草味苦辛性寒,兼入胆经,为清热泻火药,其清肝火力强,兼益肝血,尤适用于目赤肿痛属肝火上炎者,并治肝阴不足之目珠夜痛等;又能散郁结、降血压,善治瘰疬、瘿瘤及高血压属肝阳上亢者。

4、菊花与决明子:两者均归肝经而能清肝明目,兼益肝肾阴血,主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、头痛眩晕及高血压病,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。然菊花味辛甘苦,微寒质轻,为辛凉解表药,尤善疏散风热,平肝明目,故适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、肝阳眩晕、肝经风热或肝火之目赤肿痛及肝阴不足之视物昏花;又能清热解毒,可用于痈肿疮毒。决明子味甘苦咸,微寒质润,属清热泻火药,既善清肝火,又善益肾阴,且能润肠燥,故为明目之佳品。

5、菊花与野菊花:两者均味苦辛,性寒归肝肺经,既能清热解毒,治痈肿疔疮、丹毒肿痛,又能清肝而治肝火或风热之目赤肿痛。然菊花属辛凉解表药,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,以疏散风热、平肝明目为主,兼益肝阴,善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头痛、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、肝阳眩晕头痛及肝热惊风抽搐。野菊花清热解毒之力强,又兼利咽,善治咽喉肿痛,以及湿疹、皮肤瘙痒。

6、菊花与枸杞子:两者均味甘,归肝经而有益阴明目的作用,皆可治肝肾不足之目暗昏花。然菊花味辛苦性微寒,主入肺经,益阴力较小,功专疏散风热,清热解毒,兼能平肝潜阳,主治风热感冒、发热头痛、疔疮肿毒、眩晕惊风。枸杞子甘平质润,又归肾经,为平补阴阳之品,且益阴力较强,长于补肾益精,养肝明目,兼可润肺止咳,善治肾虚腰痛、遗精滑精、血虚萎黄、阴虚劳嗽、潮热盗汗。

相关药品

风热感冒颗粒、芎菊上清丸、上清丸、山菊降压片、明目地黄丸。

相关方剂

桑菊饮(《温病条辨》)、羚角钩藤汤(《通俗伤寒论》)、杞菊地黄丸(《麻疹全书》)、甘菊汤(《揣摩有得集》)。

药膳食疗

1、枸杞菊花茶:

(1)功效:益肝滋肾、熄火明目。用于肝肾不足,风阳上扰的下虚上实证症见头晕、目眩、干涩、视物模糊、口干不欲饮、白内障等患者。

(2)原材料:白菊花10g,枸杞子15g。

(3)做法:将上述2味放入保温杯中,用沸水冲泡,加盖焖10-15分钟即可。

(4)用法:代茶频饮。

2、菊花粥:

(1)功效:菊花提取物能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的作用。枇杷叶中的苦杏仁苷具有镇咳作用,皂苷有祛热作用。此外,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。全方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。适用于风温初起,症见微热、咳嗽、口微渴、脉浮数者。

(2)原材料:菊花10g,大米100g,白糖适量。

(3)做法:将菊花先煎、去渣,取上清液。加入大米。用文火煮成稀粥。待熟时调入白糖即可。

(4)用法:温服,每日1-2次,脾虚便溏者忌服。

3、调元杞菊酒:

(1)功效:方剂中的巴戟天味辛、甘,微温,归肾、肝经。能补肾阳、强筋骨、祛风湿。该药酒可补元气、温肝阳、益精血适用于肝阳不足、元气亏虚所致的形寒怕冷、四肢不温等。

(2)原材料:菊花50g,枸杞子50g,巴戟天30g,肉苁蓉30g,白酒1000ml。

(3)做法:将上药捣为粗末置于干净瓶中,注入白酒,加盖密封,放置阴凉干燥处。经10日后即可饮用。

(4)用法:每日早、晚各温饮10-15ml。

采摘方法以及加工
采收加工

秋末、冬初花盛开时,于晴天露水干后,分批采摘头状花序,置通风处阴干或焙干,或蒸后干燥。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,分为“亳菊”、“滁菊”“贡菊”、“杭菊”。

炮制方法

1、菊花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梗叶,筛去灰屑。

2、炒菊花:选择完整菊花,用文火炒至花瓣边缘呈微黑色,取出放凉。

3、菊花炭:取净菊花置锅内,用中火炒至焦褐色,喷淋清水少许,灭尽火星,取出晾透。

保存方法

贮干燥容器内,置阴凉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菊花炭及时散热,宜防复燃。

植物形态

鉴别

1、本品粉末黄白色。花粉粒类球形,直径32-37μm,表面有网孔纹及短刺,具3孔沟。T形毛较多,顶端细胞长大,两臂近等长,柄2-4细胞。腺毛头部鞋底状,6-8细胞两两相对排列。草酸钙簇晶较多,细小。

2、取本品1g,剪碎,加石油醚(30-60℃)20ml,超声处理10分钟,弃去石油醚,药渣挥干,加稀盐酸1ml与乙酸乙酯5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菊花对照药材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绿原酸对照品,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.5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通则0502)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0.5-1μl,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,以甲苯-乙酸乙酯-甲酸-冰醋酸-水(1∶15∶1∶1∶2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。

药材性状

1、亳菊:头状花序倒圆锥形或圆筒形,有时稍压扁呈扇形,直径1.5-3cm。总苞碟状,总苞片3-4层,卵形或椭圆形,草质,黄绿色或褐绿色,外被柔毛,边缘膜质,花托半球形,无托片或托毛。舌状花数层,雌性,位于外围,类白色,劲直,上举,纵向折缩,散生金黄色腺点;管状花多数,两性,位于中央,为舌状花所隐藏,黄色,先端5齿裂。瘦果不发育。无冠毛。体轻,质柔润,干时松脆。气清香,味甘、微苦。

2、滁菊: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-2.5cm。舌状花白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淡褐色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
3、贡菊: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,直径1.5-2.5cm。舌状花白色或类白色。斜升,上部反折,边缘稍内卷而皱缩,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少,外露。

4、杭菊:碟形或扁球形,直径2.5-4cm,常数个相连成片。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平展或微折叠,彼此粘连。通常无腺点;管状花多数,外露。

5、怀菊: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.5-2.5cm。多数为舌状花,舌状花类白色或黄色,不规则扭曲,内卷,边缘皱缩,有时可见腺点;管状花大多隐藏。

饮片性状

1、菊花:参见“药材”项。

2、炒菊花:形如菊花,花瓣边缘呈微黑色。

3、菊花炭:形如菊花,有的花朵散离,花瓣呈焦褐色。

植物资料

植物种属

菊科菊属植物菊。

形态特征

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茎直立,分枝或不分枝,被柔毛。叶互生;有短柄;叶片卵形至披针形,长5-15cm,羽状浅裂或半裂,基部楔形,下面被白色短柔毛。头状花序直径2.5-20cm,大小不一,单个或数个集生于茎枝顶端;总苞片多层,外层绿色,条形,边缘膜质,外面被柔毛;舌状花白色、红色、紫色或黄色。瘦果不发育。花期9-11月。

分布区域
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药用菊花以浙江、安徽、河南栽培最多。

道地产区

主产于浙江、安徽、河南等省,四川、河北、山东等省亦产。多栽培。

生长环境

为栽培种,培育的品种极多,头状花序多变化,形色各异。

生长见习

喜温暖湿润气候、阳光充足,忌遮荫。耐寒,稍耐旱。怕水涝,喜肥。最适生长温度29℃左右,在0-10℃以下能生长,花期能耐-4℃,根可耐-16--17℃的低温。对土壤要求不严。以地势高燥,背风向阳,疏松肥沃,含丰富的腐殖质,排水良好,pH6-8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。忌连作。可与早玉米、桑、蚕豆、烟草、油菜、大蒜、小麦间套作。粘重土、低洼积水地不宜栽种。

繁殖方式

药用菊主要用扦插、分株繁殖。

栽培技术

1、扦插繁殖、育苗移栽法: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截取母株的幼枝作插穗,随剪随插,插穗长10-12cm,顶端留2片叶,除去下部2-3节的叶片,插入土中5cm,顶端露出3cm,按行距24cm开沟,沟深14cm。每隔15-20cm扦插1株,覆土压实,浇水。扦插后要遮荫,经常浇水保湿。松土除草,每隔半月施稀人粪尿1次,约经15-20d生根,待生长健壮后即可移栽。亦可使用两次扦插法,使移栽推迟至5月下旬至6月上旬。

2、分株繁殖:11月选优良植株。收花后割除残茎,培土越冬。4月中、下旬至5月上旬,待新苗长至15cm高,选择阴天,挖掘母株,将健壮带有白根的幼苗,适当剪去枝叶,按行株距40cm×40cm开穴,每穴栽1-2株,剪去顶端,填土压实,浇水。

病虫防治

1、叶枯病: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,发病初期摘除病叶,可用1∶1∶100波尔多液或65%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。

2、根腐病:6月下旬至8月上旬发病,可用退菌特50%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注。

3、锈病:可用敌锈钠97%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射。

4、另有白粉病、霜霉病、黄萎病等为害。虫害有棉蚜、大青叶跳、菊天牛、瘿螨、斜纹夜蛾、地老虎等为害。

相关推荐

评论列表
  •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,赶紧来抢沙发吧~
关闭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